全中国人都知道,媒体却不敢说的,奶业魔幻现实

3 min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牛奶越喝越没有奶味了。

这不是错觉。

这个表述还不够精准,应该是:平价奶越来越没奶味了。

事实上,这是由以蒙牛和伊利为首的奶企在 12 年前埋下的恶果,而平价奶质量迟迟难以提升,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恶果。

其余数不清的恶果还有诸如:毛利润高达百分之 70 甚至 80 的婴幼儿乳粉,以及买着全球价格最高的国产乳粉,依旧惴惴不安的父母。

民族之光

10 余年果然够久,人们早已忘记了蒙牛和伊利曾作过的恶。但即便在 12 年前蒙牛和伊利频频爆雷之时,很多人就避开蒙牛和伊利的丑闻不谈,认为蒙牛和伊利这两家「民族企业」被「整跨」了,外国同行公司就会乘虚侵入控制中国奶业,把它们整跨了就是整跨民族企业。

12 年后,蒙牛和伊利更是已与民族企业牢牢粘连,在如今爱国情绪空前高涨的当下,你敢跟民族企业作对,就是与全国人民作对。

但是蒙牛和伊利真的配称民族企业吗?我战战兢兢地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一直认为,蒙牛和伊利的几十年发展史,对中国产生的坏处绝对大于好处,倘若没有蒙牛与伊利,中国的奶制品行业绝对远比现在好。

要谈蒙牛和伊利对整个奶制品行业的伤害,想要细数蒙牛伊利作下的恶,必须要从 1983 年谈起。

照在大地上

为什么把蒙牛与伊利放在一起谈?

不只是因为蒙牛和伊利是如今占据垄断地位的两大奶业巨头,更因为在我眼里,这两家公司不过是同出一根的两颗果实,归根结底他们的底色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伊利与蒙牛的产品如此相似,除了牌子几乎一模一样。

  • 伊利推出优酸乳,蒙牛就跟着推出酸酸乳;
  • 伊利推出 QQ 星,蒙牛就跟着推出未来星;
  • 伊利推出了安慕希,蒙牛就跟着推出纯甄;
  • 蒙牛推出了特仑苏,伊利也跟着推出金典。

甚至连出产的雪糕都几乎一模一样:

全中国人都知道,媒体却不敢说的,奶业魔幻现实

事实上,蒙牛与伊利的纠葛自 1983 年便已被埋下。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与伊利创始人郑俊怀本就出自一家公司,伊利集团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1983 年 1 月,因为持续亏损,郑俊怀被调到该厂,任厂长,试图破局。

而牛根生就是郑俊怀的得力手下,当年能力出众的牛根生,很快就带领一波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实现了扭亏为盈。

1996 年,伊利集团成立,郑俊怀成了董事长兼 CEO,牛根生是伊利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董事长兼副总。

因为牛根生能力出众,并且与下属直接接触更加频繁,伊利有一半人都牢牢听从牛根生的调遣。

这下子郑俊怀慌了,眼看着自己有被架空的迹象,这怎么行?于是两年后,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牛根生被扫地出门。

被扫地出门后,反倒侧面证明了牛根生对厂内人才的影响之大,许多曾经的旧部都劝说牛根生东山再起,愿意辞职跟他继续干,不服气的牛根生响应手下意愿,筹措了 100 万后就注册了蒙牛奶业。

自此,蒙牛与伊利便展开了长达 20 年的拉锯战,这也是为什么,蒙牛与伊利一直纠葛不休,甚至看上去就像一家企业的真正原因。

就在这种相爱相生的厮杀中,蒙牛与伊利时而抱团、时而互相攻击,他们首先将其他奶制品企业击垮,而后再互相瓜分市场,形成两强双分天下的局面。但也就是在他们相爱相杀的争斗中,中国奶业走上了一条几乎不可挽回的歧路。

在 2000 年之前,中国尚且没有一家全国性品牌,因为当时市场上只能生产低温杀菌的巴氏奶,这种奶保质期只有几天,且必须冷藏,销售半径有限,难以规模化,所以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区域性企业。

转机从 1997 年开始,这一年,牛根生即将被扫地出门,瑞典利乐包装公司与伊利达成了协议,我们熟悉的伊利盒装常温牛奶由此诞生。

2000 年后,利乐又与揭竿而起的蒙牛达成合作,只要蒙牛与伊利每卖出去一份奶,利乐就赚一份钱,这个默默无闻的包装公司反而成为蒙牛与伊利之战中的最大赢家。

自此,奶制品企业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蒙牛和伊利开始进军全国,试图二分天下。常温奶的出现让光明等地方奶企产生了危机感,试图反抗,曾经反目的蒙牛伊利则沆瀣一气,共同应对地方奶企的反抗,在 03 年时成功打败销售额居全国首位的龙头老大光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004 年,巴氏鲜奶企业们终于因为灭顶之灾般的压力团结在了一起,光明、新希望、燕塘、三元等四家以低温奶销售为主的中国乳品制造销售商,与美国国际纸业〔另一家包装公司〕公司达成联盟。

一场鲜奶〔即巴氏奶〕和常温奶的大战随即爆发。

厚颜无耻

资本斗争里没有温度可言,蒙牛和伊利更是把不择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2005 年 2 月 2 日下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该委会议室召开了液体乳「鲜」字标识专家研讨会,与会人员约 40 人,其中包括卫生部、农业部、国标委、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元、蒙牛、伊利、黑龙江乳业集团等有关专家或负责人。

有意思的是,利乐公司传播事务总监杨斌致中国乳协领导的一封信被带进会场,并一一分发给各与会者,信中强烈地表达了支持「禁鲜」的意愿。

同时内蒙政府也暗流涌动,当时这些蝇营狗苟尚且没有摆在阳光下,但也为 2018 年的跨省追捕埋下了伏笔。

如蒙牛与伊利所愿,国家规定: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只能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此后主打「新鲜营养」的低温鲜奶被迫更名,与蒙牛伊利作对的奶企从此几乎一蹶不振。

直到 2008 年 1 月 1 日,「禁鲜令」才被解除,巴氏奶能叫回鲜奶了,但是低温鲜奶已经丢了大半江山,回天无力,以「纯牛奶」「早餐奶」等命名的常温奶、调制奶大获全胜,几乎垄断了液态奶市场。

但因为这场恶性竞争,导致各大国产奶企都不得不为了生存舍弃质量追求速度,以求在蒙牛与伊利的阴影下谋图一线生机,就在 05 年——08 年之间的短短三年内,国产奶业就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歧路。

即便当时在竞争中获胜,但那时的蒙牛依旧处于空壳状态,严重缺乏优质奶源,蒙牛选择从奶农手中收购低质牛奶,而后加工生产,因为中国奶牛生产严重滞后,并且缺乏优质奶牛品种,匮乏的奶源对面则是庞大的奶源需求,鲜奶争夺战一触即发。

因为质量不达标,为了求速度争夺市场,往牛奶里添加各种化学物质就成了各大奶制品企业默认的潜规则。

既然蒙牛和伊利这些龙头老大都不怕添加,你怕个啥?更何况只要你不努力添加抢占市场,就休想在蒙牛与伊利的阴影下存活。

  • 脂肪低了,加脂肪粉;
  • 细菌超标了,加抗生素;
  • 浓度低了,加乳清粉;
  • 发酸了,加碱面中和;
  • 蛋白质低了,加三聚氰胺蒙混。

添加这些东西后的牛奶,只能保质六七个小时。因此,在将牛奶送检的车上还要备好双氧水,在检查前赶紧往里倒。

操控现实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奶业从源头到终端都彻底腐烂,而作为恶果的劣质奶粉,则被一包又一包地被送到中国孩子的嘴里。

2008 年,大头娃娃事件东窗事发,三鹿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三聚氰胺几乎成为一代人的噩梦,直到 12 年后的今天,5 月份一起湖南郴州的「大头娃娃」报道,即便报道中说明了不是三聚氰胺所致,还是引发了一阵恐慌,曾经的噩梦被唤醒。

如今人们一提到三聚氰胺就会想到三鹿,但各位不知道的是,当年各大奶制品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如今的奶业领头人伊利蒙牛也光荣上榜

三鹿只是被顶出来成了出头鸟,得以让其他品牌悄然隐退。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及职业打假人蒋卫锁,其实工业原料添加的恶果早在 08 年以前就频频爆出,当时蒋卫锁为了揭露行业黑幕,整顿中国奶业,就自费 30 万元发起「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行动,整理出《中国西部乳业濒临崩溃边缘》调查报告。

为打假,他卖了企业,丢了老婆,两个孩子因此辍学,结果社会上反倒对他攻击的声音居多,说他是在毁灭中国奶业,社会上一度传言有人要花 50 万元买他人头。

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炸开,理解他的声音才多了起来。但就在三聚氰胺事件被爆出四年过后,2012 年蒋卫锁就被曾主动选择与其离婚的妻子捅死,与其妻子一同捅死蒋卫锁的还有其余 6 名青年,当时警方对外宣称是家庭纠纷,真正原因是否为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为众人抱薪会被针对,被捅死,残害百姓的企业反倒顺风顺水,悄然隐退,恐怕这也是蒋卫锁未曾想到的结果。

蒋卫锁更想不到的是,一些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的受害者,在求公道的时候反倒被倒打一耙。

郭利就是典例,郭利的女儿因为长期服用添加了三聚氰胺的雅士利奶粉,导致双肾产生结石,雅士利想要私了,郭利同意,于是在 2009 年约了郭利在杭州当面交付赔偿金,结果郭利等来的是警方的抓捕,判刑 5 年。

17 年广东法院再审此案,改判无罪,但此时郭利已妻离子散,甚至连去看女儿的权利也被限制。

资本无情无义,很快蒙牛宣布收购雅士利,蒙牛当权者在接受采访时装作一脸茫然:「我们不知道郭利是谁。

但这些都不是最毒的,恐怕蒋卫锁最想不到的,是这起三聚氰胺事件,不仅没有提高国内奶制品水平,反倒成了蒙牛和伊利降低奶制质量量的借口。

变本加厉

2010 年,蒙牛和伊利宣称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业原料,所以无法提高奶源质量和制奶技术,就降低了检验标准。

结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

新标蛋白质含量由旧国标的不低于 2.95 克/100 克降低到了 2.8 克/100 克。
新标菌落不高于 200 万 CFU/ml〔越低越好〕,一下子比旧国标的 10 万提高了 20 倍。

反观美国和欧盟,标准都比我们高的多。
美国要求牛奶蛋白质不低于 3.1 克/100 克,菌落总数不高于 30 万 CFU/ml。
欧盟要求更高,蛋白质不低于 3.3 克/100 克,菌落总数不高于 10 万 CFU/ml。

大家可能对这些不太敏感,那我就直说了——蛋白质含量低于 3g 的牛奶,都是垃圾。

新标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真正损害的,不但是消费者,更是中国整个奶制品行业。

自一开始,中国生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就远低于世界标准,因为中国奶农多是散户,标准参差不齐,而且奶牛品种质量极低,后天饲养技术更是与国外差的不是一般的大。

面对这样的落后境地,国家标准竟然随着蒙牛伊利的需求反向升级,结果自然就是中国奶业的不思进取,奶源质量低下,既然你都降标准了,我又有何理由花钱自行升级?吃力不讨好?

但质量低下的奶最终还是会卖给普罗大众,结果依旧是消费者为蒙牛与伊利造就的恶果买单。

更不用提一下子提高 20 倍的菌落标准,这是对中国奶业与消费者的双重损害,这个标准的意义在哪里?

以美国为例,美国要求菌落总数不高于 30 万 CFU/ml,结果就是全行业的质量提升,对于与牛奶直接接触的设备和容器都有明确的要求。

如果不是一次性设备,在每次使用之前,不仅要求充分清洗,还要求使用高温或者化学试剂来消毒。

反过来再想想我们提升到 200 万菌落数量的后果,显然就是落后且不讲究的生产环境,毕竟你标准都这么低了,我有何理由不脏一点?

很多人说经过高温消毒,牛奶中的大量细菌会被杀灭,但注意了,目前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全面杀死细菌,生牛奶中含的细菌越多,最后遗留的细菌也会越多

牛奶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大多数不会让人体产生直接反应,但各种如果一头奶牛感染了葡萄球菌而导致乳腺炎,它生产出了一批细菌数比较高的牛奶,本来这批奶不能进入市场,但因为新标准降低,这批本不合格的生牛奶得以进入市场。这批生牛奶经过巴氏消毒,细菌数降到了合格,而后就被卖到消费者手中。

但是,葡萄球菌在巴氏消毒之前产生的毒素,仍然存在于牛奶中而且保持活性。如果不幸被人喝了,就有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

而这只是其中一例,牛奶中可能潜藏的细菌繁多,具体后果不一而足,很多也不是当下就能反馈出来,各位可以多品尝蒙牛伊利的平价奶,长期体验一下。

我们拥有的只剩落后的奶牛品种、生产技术,还有被乳企利益绑架了的行业标准。

但作为凶狠远超虎豹豺狼的蒙牛伊利,又怎么可能只损害一个行业而已呢?

垄断暴利

自蒙牛伊利占据垄断地位后,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对劲了。他们可以绑架行业标准,可以恶性竞争打击对手,可以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悄然隐退,还可以不思进取

在 2012 年再度爆出质量丑闻:2012 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在网上发布《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将在蒙牛的实习经历形容为噩梦:

生产地附近就是垃圾焚烧站,宿舍苍蝇漫天,他们必须每天工作 12 小时,喝水吃饭也要登记,有失误就要罚款,宿舍里贴着几十条罚款规则,没一个奖励规则,生产小布丁等产品的车间里满地都是污水,雪糕掉在地上也会被捡起来继续装袋。

〔蒙牛冰淇淋生产间〕

一时间将蒙牛推上风口浪尖,蒙牛官方核查后报告属实,向公众道歉,微博则设置成不可评论。

其他奶企更是乱象横生,几年前恶性竞争的后果不断爆出,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各大奶粉企业不专注提升产质量量,反而在消费者心理上不断钻研。

在多次奶粉事故之后,在中国家长们的心里,便宜奶粉已经约等于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可以说患上了「便宜奶粉恐惧症」,奶粉企业抓准中国家长的这个心理,不断提升奶粉价格,价格一度飙升到世界第一。

这直接让卖奶粉的飞鹤、合生元毛利率接近 70%,飞鹤董事长就曾直接表示:有低价奶粉,但消费者不买,认为贵的就是好。

合着中国父母买着全球最贵的奶粉,附带一份全球最重的担心,还要为中国奶粉质量低下背锅。

到了 2018 年,伊利竟然已经可以利用警方跨省追捕

2018 年 3 月,北京一位男作家刘成昆,因为个人公众号上连载《出乌兰记》,结果被指影射伊利集团高层,然后被伊利指控,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很快,伊利本着「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原则,在 4 月份,又指控山西女奶农郭玉珍,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事件起因是郭玉珍在网上发文实名举报伊利压榨奶农,举报信的标题是《内蒙伊利公司如此欺压奶农谁来保护弱势奶农利益诉求》,指责伊利经常找出各种理由克扣奶站与养殖户的奶款,让养殖户和奶站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并且每月还变相把几千元不等的罚款摊派到奶农、奶站的奶款上

正所谓「风险共担,利润我独占」。

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奶农敢怒不敢言,因为伊利蒙牛已经挤死其他奶企,他们不购买他们的奶,奶农就只能破产倒闭。

结果刚一发声,郭玉珍就被跨省追捕

不知道跨省追捕是不是就是内蒙古的官方特色,从鸿茅药酒到蒙牛伊利,有求必应,文章《「毒药」鸿茅药酒再登「优秀民族企业榜」,背后这三大权力机构功不可没》〔文章已消失,之后有机会发给大家〕中就曾发出过质疑,或许要真正彻查的,根本就不是鸿茅药酒和蒙牛伊利呢。

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亲生

虽然蒙牛伊利带坏了国内乳业风气,让中国奶业反向进步,枉顾消费者权益,还压榨奶农,但这并不意味着蒙牛伊利就生产不出好奶了,而是不想给内陆人生产平价好奶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出,香港对大陆奶企提出质问,时任蒙牛 CFO 的姚同山在面对香港媒体的发布会上这样说:「我们发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大陆〕的产质量量更好、更安全」。

到了 2019 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蒙牛奶业 CEO 卢敏放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从蒙牛和伊利对整个奶业、对整个行业、对消费者、对奶农、对政府、对香港与整个内地的 6 种表现,6 大罪状,让我不得不质疑:你们的心,是不是已经坏了?

如今两大奶企依旧顺风顺水,被册封为「民族企业」,似乎已经没有人愿意质问,更没有人愿意回答。

后记

在国内疫情逐渐缓解,各行各业开始复苏之际,我反倒扒出蒙牛伊利的这些丑闻,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自己也要担忧会不会被强势的蒙牛伊利跨省追捕。

但我实在看不下去所谓「民族企业」的声浪,不是什么企业都配称民族企业,更不是什么企业都值得我们自掏腰包去维护,至少那些破坏整个行业,导致中国奶业倒退,压榨奶农,枉顾消费者利益的企业不配。

占据垄断地位的他们,踩着的,是中国奶业的命运,是大陆十几亿人的生活,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风貌与名声。只要没有等来他们的回答,我的质问就不会停止。他们不说,媒体不说,那就我来说。历史不记得,我帮你记得。如若有所触动,还望您能点赞让更多人看到,感谢阅读。

事件后续

你似乎来到了没有知识存在的荒原

知乎,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于 2011 年 1 …

漫画解说










Like it?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0
DUN

Choose A Format
Story
Formatted Text with Embeds and Visuals
List
The Classic Internet Listicles
Countdown
The Classic Internet Countdowns
Open List
Submit your own item and vote up for the best submission
Ranked List
Upvote or downvote to decide the best list item
Video
Youtube and Vimeo Emb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