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隐私的几个真相

1 min


很多人好奇,互联网巨头的投放是不是知道自己隐私,是怎么知道的。

其实,我不能说互联网巨头的广告投放,一定用到了你特定的隐私,实际上很多网上的传言我个人感觉并不现实。比如所谓监听你聊天记录或通话内容,虽然这样做的技术手段确实存在,但我认为这种方式的风险收益比很低,所以我不认为互联网巨头会干这样的傻事。

但巨头所能掌握的用户隐私,有很多种方式,真的是超出很多普通网民的认知。

1. 大部分隐私都是我们自己暴露的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有个词叫做「人肉」。基本上,对于大部分上较为活跃的人来说,被高手翻出各种真实隐私,其实是很容易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暴露了多少隐私,我们以为别人不太可能知道我是谁,别逗了,自己早就在网上「展示」过无数次了。

2. 互联网巨头拥有你想像不到的

我以前讲过一个案例,互联网巨头在协助警方抓捕入侵者、破坏者或其他违法犯罪人士的时候,经常可以提供非常完整的嫌疑犯资料信息,包括最新住址、活动区域等等。

巨头的数据远比很多普通人想像的丰富。

3. 数据打通存在巨大的利益驱动因素

巨头在做数据分析,以及广告投放优化的时候,数据打通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那么巨头在数据打通方面的动机和能力都是惊人的。

实际上很多人对此理解不深,可能觉得,这个巨头的某个产品不太可能知道我更多的信息。

你知道巨头旗下有多少产品么?

阿里旗下有多少款产品,腾讯旗下有多少款产品,百度旗下多少款,头条旗下多少款,网易旗下多少款。

他们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有多少款,同一个巨头下的产品往往使用同一套广告投放和管理平台。这个不难理解吧?那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巨头老板,你希望数据价值最大化,会不会要求把所有产品的数据打通,从而实现用户标签的精准化,以达成广告收益的最大化

互联网比 PC 互联网更容易精准定位到人。实际上,PC 互联网还经常存在一些定位不精确的现象。比如以前总有人跑来问我,为什么百度后台数据显示 4399 用户有很多 30 岁~40 岁的中年人?我说那是因为很多孩子用家长的电脑。PC 时代,家庭和网吧共用电脑是个很常见的场景,但移动时代这种场景就少了非常多,相当多小孩子有自己的手机。

很多人不理解数据打通。比如你同时使用了 A 产品和 B 产品,而 A 产品和 B 产品属于同一个巨头,那么他们实际上很容易建立数据打通机制,通过某些特征信息让用户资料共享,用于用户的个性推荐或广告投放。

很多人会自以为,我在不同产品的不同账户都是独立的。表面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巨头很容易知道这些账户之间的关系,看破不说破,他们只是不愿意让你知道他们知道

4. 手机的特征采集,比 PC 更容易

手机可以采集机器唯一标识信息,甚至可以采集你的手机号、通讯录等信息。实际上,如果用户没有足够的意识,很多软件安装都默认采集各种信息的,通过机器唯一标识信息,不同软件产品如果从属于同一个巨头,或者有同一个第三方数据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话,那么很容易把用户数据打通。

而且,很多软件安装的时候,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把你手机号采集到服务端了。大部分人安装软件的时候,默认隐私授权这个步骤都是直接忽略的。

所以有人说,我用了某 APP,没有提交过手机信息,他会不会知道我的手机号,这里就存在多种可能:

  • 第一,由于数据打通,你在其他 APP 里提交过的手机信息被关联进来了;
  • 第二,这个 APP 安装时已经默认采集了你的手机号码信息,而你没有意识到;
  • 第三,可能你这个版本注意安全了没有允许采集信息,但禁不住你以前某个旧版本安装的时候,或某个数据打通的 APP 安装的时候没留神被采集了,相关巨头系统后台的数据长期留存,你根本不知道的;
  • 第四,你的某个好友傻呵呵被采集通讯录的时候,把你手机号关联进去了,而基于某种邀请机制或机制,系统知道你就是你好友通讯录里的某某。

5. 听说过彩虹库没?

隐私数据的贩卖也是很大的市场。实际上很多公司以此为生,比如现金贷业务。所谓风控,核心是什么?我平时都懒得说,各种数据公司贩卖的「黑名单数据」,花钱买就对了。还有保险行业也曾经是买数据的大户,至于欺诈行业,机票欺诈等领域,那就更不用说了。

数据来源数不清,你说巨头不赚这个钱,但你禁不住巨头里面的某个人赚这个钱。你说有关机构不会滥用数据,你禁不住有关机构里有人偷偷靠这个发财。更不用说有些机构本身自己就不是那么干净。

我在各种创业者的社区和群里,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我有多少多少数据,请问该如何变现。想想看,所有掌握数据的人,都觉得不变现就是傻、就是没本事,你觉得你的隐私数据会安安静静躺在某个平台数据库的角落里,这可能么?

最近几年严打,说实话,抓了不少人,整体而言有相当好转。这样的案例你可以搜索到很多,但如果你觉得隐私数据的地下交易会销声匿迹?这样想是不是太年轻了。

另外,你以为巨头不买数据么?做金融服务的谁不买数据?不买数据怎么做征信,怎么做各种身份及资质审核。

当然,买数据也不都是违法的,官方的个人征信数据是可以付费查询的,隐私数据也分敏感度层级,很多清洗脱敏后的数据是完全可以合法传递的,否则智能推荐和广告精准投放就都不存在了。对消费者来说,其实这个逻辑也很简单,你想获得某种便利性和快捷性,就要出卖一些个人的隐私信用。

你希望住酒店的时候「信用住」,你希望办签证的时候少提交材料,你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授权,那你就要提高个人信用分,自然就会老老实实提交个人的各种信息证明,房产、机动车、公积金等等。然后,你看了一篇新闻,恍然大悟地喊道:「哎呀,巨头居然偷窥了我的 cookie。」

我跟很多人说过,朋友圈不要乱转发信息,群聊不要发敏感和谣言类信息,很多年轻人不以为然,觉得我可能是矫情,我身边炸号的案例已经很多起了,很多人一时口无遮拦,或者以为不过是转发个好玩的,结果炸号了,到处求人恢复,你以为是腾讯为难你?你找马化腾都没用。

言至于此吧,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会开小号,会双开或多开;有的甚至知道定时清理 cookie,自以为巨头不知道你是谁,自以为可以匿名在互联网逍遥。别天真了,巨头在产品层面只是会假装不认识你

很多人劝我公众号开个小号以防万一。有啥用,心理安慰么?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就对了。


Like it?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0
DUN

Choose A Format
Story
Formatted Text with Embeds and Visuals
List
The Classic Internet Listicles
Countdown
The Classic Internet Countdowns
Open List
Submit your own item and vote up for the best submission
Ranked List
Upvote or downvote to decide the best list item
Video
Youtube and Vimeo Emb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