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一天里,有多少值得写进日记的瞬间?
生活可能没有那么多足以与外人道的高光时刻,写日记是一场面向自我的劳作、一本写给自己的史书,从乱麻中寻回秩序,在庸常里打捞不同,对抗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今年 6 月,苹果在开发者大会官宣了一款全新的原生 app:Journal(手记)。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以手机为纸笔的数字日记。
▲ 图片来自:Apple
10 月底,Journal 终于在 iOS 17.2 开发者测试版亮相。刚更新完系统,它就出现在了主屏幕,等待着用户将它启封。
纸质笔记、社交媒体、第三方日记软件,都可以拿来记录生活,但苹果自己的「数字日记」还是有些不同。
直观的立体画布,碎碎念的生活手册
第一次打开 Journal 时,我对它的印象就是「直观」。底部的「+」号沉默地提醒着,是时候打破空白的画布,开始写点东西了。
让我坚持使用了几天「没断更」的,其实就是 Journal 的简单——功能不多但够用,工作量和写条朋友圈、微博差别不大。
手记可以只输入文字,如果看书时有很想存档的片段,也可以扫描文本保存下来,最多再调整粗体、下划线等为数不多的格式。
相较纸质日记,数字日记胜在包含更加丰富的细节,立体呈现纸面无法传达的维度。定位地点、选取相册照片、实时拍照或录音……Journal 的这些功能实用且容易上手,所见即所得。
除此之外,第三方日记应用的模板、打标签等功能,Journal 目前一概没有。如此一来,它也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像另一个随取随用的备忘录。
生活的大部分由流水账组成,我习惯拿 Journal 记录一日三餐、晚间锻炼、周末出游和朋友聚会,甚至只是转瞬即逝的心情。主打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不必然有意义,只要是一天里真实发生的事情,其实都可以写给自己看看,这些是无法复刻的个人经验,一针一线编织出了生活的纹路。
日记属于个人历史,时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手记的时间默认是新建手记的这天,但也可以把日期改成事情发生的时间,或者完全自定义,哪怕是未来的某一天。
照片、视频等内容的时间不会随之改变,往后点开某条手记追忆往昔,看到拍摄时间,就等于给记忆加盖了个印章。
不过,手记不一定非要取材于线下生活,在使用其他 app 时,只要页面有「分享」(share sheet)功能的,都可以分享到 Journal。
举个例子,将爱范儿的某篇报道分享到 Journal 之后,链接和标题默认出现,很适合看完文章之后打上几句读后感。
在 keep 完成的一次运动、在备忘录敲下的一条灵感、在 Apple Music 收听的一首歌,也能被记录在册。
这时候,Journal 就成了我的流水账记录、打工摸鱼手册、碎片信息收集箱,既没有朋友圈的字斟句酌,也没有长篇大论的劳心劳力,碎碎念才是生活的底色。
和记录手记类似,翻看手记也简单粗暴凭直觉行事。
和第三方日记应用相比,Journal 没有「那年今日」,不能按某个自定义的标签搜索,不能在日历视图里挑出某天回顾。
翻看 Journal 唯一的方式就是按时间顺序滚动浏览,配合简单的过滤功能,如果觉得哪条手记特别重要,那就右滑加个「书签」,梦回往笔记本里夹便利贴的中学时期。
碎片化的重要时刻,了解你的数字日记
「我应该写点什么?」
打不出第一行字的「空白文档恐惧症」,可能会打消不少人写日记的念头。但我在使用 Journal 时,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
倒不是因为我的生活特别有趣,而是 Journal 最强大也最有趣的功能——「手记建议」,自动地整理出了某些重要时刻,等于在提笔时就有了初稿,写日记不必成为绞尽脑汁的负担。
我最喜欢翻看「最近访问」页面,因为 Journal 会根据近期活动,在这里给出非常具体的个性化建议,甚至做好了素材的整合,比如昨天欣赏过的音乐和播客、今早完成的步行和当时正在听的歌曲。
素材备齐了,点开右下角的「笔」就可以开始编辑,或是原封不动直接生成手记,或是删删减减避免查重率百分百。
紧挨着的「推荐」页面,和「最近访问」有些类似,也能自动回顾拍照、听音乐、打电话等等的某段过去。如果在 iPhone 的「日历」app 设置了日程,并用「地图」app 导航,去过的地点和定位也可能出现在这里。
「推荐」的运作机制,苹果并没有公之于众,但从实际体验来说,频繁使用苹果的其他原生 app 时,一般都会引起 Journal 的注意。某种程度上,Journal 像是我们使用 iOS 系统的「起居注」,给出了基于算法的整合。
除此以外,「推荐」还会发起一些正能量的「回顾」话题,每个话题卡片还能刷新几次,总有可以打开写作思路的,就是口吻有点像 ChatGPT。
以上这些个性化的建议,会随着时间不断累积和更新,当我们开始使用 Journal 后,它就会开始通过设备端机器学习,根据用户的近期活动,生成量身打造的建议。
Journal 如此智能,秘密藏在「设置」里,我们可以控制它使用哪些数据(锻炼、音乐、照片、地点、联系人等),或者把这些开关全部关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仅是原生 app 适用,苹果还为第三方日记应用的开发者提供了手记建议 API,让这些应用也能引入 Journal 的个性化建议。
Journal 的推荐其实提醒了我,生活本就是碎片的、立体的、多媒介的集合,人可能同时做很多事情。
比如,当我们戴着 Apple Watch 听着 Podcast 在公园行走,迎面走来的猫让我们打开了相机。之后,Journal 建议我们将照片、定位、播客等内容加工成一篇手记,只需要另外添加文字。
▲ 图片来自:Apple
如果说手机是最了解我们的个人设备,那么 Journal 可能就是最了解我们的日记应用,它知道我们到过哪里、和谁打了电话、拍摄了多少照片、做了多少锻炼、听了哪些音乐,并推断哪些可能是我们想要重温的部分。
Day One 等第三方数字日记也是这样,记录的不是单个抽象的人,而是我们与周遭事物的互动。下滑某篇 Day One,你会发现写日记时正在发生的其他事情——所在的地方、正在听的歌、活动的状态、统计的步数,甚至还有天气与月相。
▲ 图片来自:Day One 截图
事无巨细地自动记录环境的细节,最能体现「数字日记」的优势。一个好的日记应用,应该让用户更加方便地随时记录,同时建立纸质日记无法进入的、个性化的坐标系。
教你写日记的同时,Journal 遵循着苹果一直以来的原则,特别强调隐私和安全。手记建议通过设备端处理技术在 iPhone 上生成,包含哪类数据由我们控制。手记还可同步 iCloud,保证了端到端加密。你的手记只在你手中,就连苹果也无法读取。
苹果也知道,日记属于个人隐私,最怕的是被别人随意查看,小学时候流行过带密码锁的日记本,Journal 这本数字日记,则能用设备密码或面容 ID 锁住。不论是什么形式,日记理应和作家伍尔夫的书名那样,是「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简单也是一种选择,让写日记更容易成为习惯
当第三方日记应用发展成熟的时候,苹果为什么要推出一款看似其貌不扬的日记 app?
健康是苹果非常重视的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市场,Apple Watch 以及「健身」「健康」等 app,其实都是在帮助用户检测、追踪和管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经常使用苹果的「健康」app 记录瞬时情绪和每日心情,并填入相关的影响因素,仿佛在写极简版的日记。
如果把维度拉长到一个月,会发现情绪类似钟摆,因为天气、睡眠、锻炼等「外力」的作用,在「有点不愉快」「不悲不喜」「有点愉快」之间打转,整体维持着「能量守恒」。
▲ 图片来自:「健康」截图
知道情绪如何以及为什么波动,便对生活多了些掌控感。写日记也是如此,半路杀出的 Journal,更像是为苹果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学习用户授权的数据,让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动态有更明显的觉察。
当然,你听过的歌无法代表你,它只是反映出某时某刻的某种状态,就像 Journal 无法覆盖一切你所认为的重要时刻,它只是基于数据给出可能的判断。人仍然是日记的主角,写日记的要义是表达和反思自己。
目前,Journal 只是一款属于 iPhone 的 app,不能在 Mac 和 iPad 使用。不能保证未来如何,既然 iPhone 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个人设备,或许也就能够理解苹果对 Journal 的开局。
平时通勤路上或吃饭的时候,我也常在 iPhone 备忘录记些什么,怕某个突然冒出的想法一下子消失不见。
轻量的 Journal 同样很适合随手使用,与退化的记忆能力相抗争。照片、视频、音乐等内容的集合,让我们重温了某些珍贵时刻,就像苹果相册里的「回忆」功能,为平平无奇的生活塑造了仪式感。
▲ 图片来自:相册「回忆」
比起 Day One 等成熟的第三方日记应用,Journal 现在的基础功能确实不多,自定义的空间更小。但简单也是一种选择,核心的拍照、录音、定位等功能 Journal 已经具备,况且它还是免费的,不像一些应用订阅了高级版才能添加语音、视频等内容。
如果和社交媒体相较,Journal 又是一个更好的「情绪垃圾桶」。我的微信朋友圈从毕业之后就发得少了,分组容易出错,又不免要戴上岁月静好的面具。使用 Journal 之后,我也更少在社交媒体「发疯」,emo 文学固然矫情,微博的「访客记录」更让人窒息。
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更容易坚持下去的短手记,或许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长日记要好。如果你觉得自己记性不太行,可以在「设置」定时,让 Journal 提醒你记录当下。
固定的推送提醒能在某个时刻打断纷乱的思绪,强迫我们的头脑安静下来,习惯回想一天里经历过的人和事,清楚自己正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Journal 简单、方便、聪明,但也只是初级形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你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不妨每天多花上几分钟,尝试用 Journal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