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的写作已经不再涉及大部分会引发争议的社会性话题。因为时代的特点就是观点极化,人们分成彼此对立的双方,各自把观点推到极端,于是冰炭不相容。
无论我怎么写,持有什么观点,来到这里一万个人,总有 5000 个满意,5000 个怒气冲冲地摔门就走。
而这 5000 个满意的人日积月累下来,会飞快地变成 5 万个人,50 万个人。人数只要多了,迟早就会有人抱怨说:作者,你的观点现在不够鲜明。
为了满足这些人,我势必要让自己的观点同步极化起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拥有更高的打开率和读完率。
于是,我自己被人群驯化和塑造,发生异变,成为了另一个人。
我还是更想做我自己,所以我有自己的观点,但不都表达出来,也不展开讨论,更不激发读者的发言欲和斗争欲。
我不认为在一个极化的时代里,适合讲任何道理。每个人爱怎么想,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既没有教的冲动,也没有纠正的义务。
昨天有位女读者来留言,孕妇,通过短视频获悉日本要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想到自己肚子里的孩子,于是变得忧心忡忡。我劝说她少看一点短视频,免得自己的脑子变成饮料瓶,别人往里灌装观点。
许多人看到我的留言之后感觉很不舒服,觉得我非常傲慢,纷纷留言指责。还有人问,难道你就看了所有媒体的报道和科研机构的报告了吗?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些人把我和他们混同于一类了。
我们当然不是一类人,我又不看抖音快手,连 App 都没有安装。短视频对于我而言,从来就不是信息源。
我可能是活在今天的古人,如果我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我在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去找国际媒体看概览性报道,然后去找专业媒体看专业报道,最后是去看专业机构的专业报告。
短视频、主播从来都不在这个列表里,未来也不会出现。
因为我知道一条朴素的常识:谁能在 3 分钟之内能给你讲清楚一件复杂的事情,那么他有 9 成可能是个骗子,还有一成可能是大师中的大师。
大师没有那么多。
我是个古人,所以任何以「我在短视频看到……」开头的话,在我这里一开始就要打三折,因为接下来无论说什么大概率都不会靠谱。
世界上最值钱的提问,是以「我在做事的时候发现……」开头,其次是「我在这本书里发现……」开头。
不是问题本身值钱,而是人值钱。
他用这样的开头来提问,说明他要么真做事,要么真阅读,于是会有真思考。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提问,接下来的问题都值得认真对待。
也无论我能否回答,我本人都可以从提问中获益。
以「我在短视频看到……」开头,在我这里,和「我昨晚在梦中梦见……」开头的问题没有任何区别。
使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资讯,了解新闻,了解知识,这和能力素质无关,和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有关。
我觉得我自己值得认真对待,那么我就要为自己去找寻高质量的资讯,严肃的新闻和严整的知识。
我要是觉得我叼着个奶头乐就可以度过一生,那看什么都无所谓。做四菜一汤是一顿饭,吃泡面也是一顿饭,全看你要不要照顾你的胃口,全看你觉得值不值得照顾自己。
世人是不知道有权威媒体、专业媒体、专业机构的存在吗?当然知道。他们是不知道这些专业组织的内容更好吗?当然知道。
但他们选择短视频。他们是不知道视频对抽象思维没有帮助吗?当然知道。他们是不知道短视频算法致力于用户滑屏成瘾,会形成信息茧房吗?当然知道。但他们选择短视频。为什么?因为人不要难为自己,慢性病从来就不是病。
所以我能说什么呢?难道我要去抨击世人孱弱的精神?我要去指出问题存在于自身?我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这是人性,不要和人性为敌。所以我只说少看点短视频,别把自己的脑子变成了别人灌装观点的容器,把自己变成一听可乐。就这,还有人觉得很不高兴,觉得这是一种傲慢。
傲慢在哪里呢?今天是信息时代,大部分信息都摊开来放在桌面上。信息中的法餐一直到信息中的方便面,都放在桌面上,任由人去选取。
你对琳琅满目的各种选择全无兴趣,因为阅读让人觉得不爽,于是你专吃速食面,速冻饺子,别人说你还可以吃点别的,你还就不高兴了?
不高兴就不高兴呗。你又不是大日当空,所有花朵就得展颜相向。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如何生活,取决于他如何对待自己。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身。
这话倒过来说也完全可以: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决定了他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许多人不那么看,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过上如此的生活,乃是命运的安排。
所以现在我也越来越支持那句话:放下助人情结,尊重命运安排。
没有人要我帮助,没有人要我重申常识,但是我今天还是写了那么长的文字。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昆明话里的一个俗语:老孔雀。它的源头是一句歇后语:孔雀开屏—自作多情。那么,一直自作多情,自然就是老孔雀一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