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动画电影,永远值得回味的神作

2 min


超人总动员(2004)

豆瓣链接

与其他超级英雄动画不同,这部电影更加吸引我的原因是,它向我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抛出了一个质疑:如果超级英雄生活在普通环境当中,会发生什么?

由于超级英雄在打击罪犯的同时,也无意间给周遭市民带来众多灾难与负担。于是,政府推出了《超级英雄异地安置计划》:为这些英雄们建造新的身份、住所和工作,让他们以不再当英雄的情况下融入社会、销声匿迹。

循序渐进,回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超能先生」鲍勃作为父亲,又是家里的顶梁柱,在保险公司当理赔员,因为心中怀揣正义,业务能力不佳,常被老板训责。母亲荷莉是「弹力超人」,全心全力照顾三个孩子:小倩、小飞和婴儿小杰。小倩的可以隐身和开启防护罩,小飞则是跑得飞快,而婴儿小杰的超能力直至视频结尾被反派抓走时才得以体现。尽管如此,鲍勃每周三还是会和老友酷冰侠靠偷听警用频道,偷偷在外执行英雄工作。之后的故事就围绕着鲍勃怎样进入了反派的圈套而展开。

这部电影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它对人物的描写十分到位,也非常贴近生活,也让我第一次觉得超级英雄好像就在我的身边。我曾经的父亲经常因为生意的事情「闯祸」,出了问题或者有什么残局,都是我妈出马「拯救」他。于此同时,她还得花时间和精力照顾我。

我小学时很像小飞,每次放假在景点游玩或是陪我妈逛商场时,都很喜欢在人群中穿梭,觉得这样的「超能力」很酷。那时候每次出门,我妈经常挂在嘴边的就两句话:「别乱跑」「每次找你就得花半个小时」。和小飞不同的是,老妈没有一次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过。

还记得母亲的超能力是什么吗?弹力。我更愿意称之为韧性〔resilience〕。电影中有一幕,母亲带着孩子们去拯救父亲,在飞机被导弹击中后,母亲在空中抱住孩子们并化作降落伞,平稳地落在海面之上。而当遇到困难时,母亲也不再拘束孩子们使用自己的超能力。仔细想想,生活中的母亲确实是「弹力超人」。她不仅有时要工作到很晚回家,还要担心孩子的健康、学习成绩、衣食住行等。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母亲仍旧愿意给予无私的帮助和建议,希望所有关于我们未来的计划都能够平稳落地。

赛车总动员(2006)

豆瓣链接

赛车总动员承载了我许多赛车梦,我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记得第三部上映的时候,我和一个喜欢赛车的舍友一起去看,对汽车了如指掌的他给我普及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拥有了难忘的观影体验。不过,这都基于第一部电影所带给我的难忘回忆。

第一部《赛车总动员》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找寻比赛意义的故事。因为经常在比赛中取胜,「红色闪电」麦奎因非常骄傲,觉得自己战无不胜。为了夺得洲际杯汽车大赛的冠军,他令自己的运输卡车伙伴麦克连夜赶往比赛场地。但这不仅让疲惫不堪的麦克差一点被撞到,也让麦奎因自己在睡梦中溜出了高速公路。麦奎因惊醒后,晕头转向地闯入了水箱温泉镇,将镇子的主要道路搞得破烂不堪,于是镇上的法官哈得孙博士要求麦奎因修补破坏的道路。过程中,麦奎因与镇上的居民成了朋友,也了哈得孙博士的秘密:洲际杯汽车大赛的三界车王得主。

从左至右:路霸,闪电麦奎因,车王

荣誉的背后,往往有着不可言说的无奈和伤痛。1945 年的一场比赛事故的报道中,哈得孙博士受伤的照片几乎占据了一半的页面。也许就在这时,麦奎因改变了对比赛的看法:尊重对手,保持谦逊。在后续的洲际杯汽车大赛中,麦奎因也履行了这一点。

在视频开头,电影让年幼的我知道过分的骄傲并不能带来好处,反而会让自己和同伴陷入危险之中。修路不仅弥补麦奎因犯下的错误,也磨练了他的耐性。犯了错要及时改正,而不是以无所谓地态度让错误愈演愈烈。在比赛中,麦奎因也从原来的目中无人、只看重比赛输赢,变成了一位懂得体育精神、尊重对手的赛车。

如今很多人和当初骄傲的麦奎因一样,不懂得谦逊,也不会尊重对手和团队,这一点在 MOBA 手游上十分常见。不知道进入社会后,我是否能像麦奎因一样不靠卑劣手段赢得一些事物;但至少目前在学习上,我不会做这样的事。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会告诉你,去看《赛车总动员》吧,水箱温泉镇的居民和麦奎因会告诉你答案:荣誉是有限的,只有德行才是永恒的。

机器人总动员(2008)

豆瓣链接

《机器人总动员》好像是我在电影频道看的第一部皮克斯电影,那时候的我对于视频所传递的环保理念倒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好像只是令我在植树节更加努力地挖土坑。直到在电影上映的两年后,也就是我小学四年级,读过乔布斯的传记之后,我才真正爱上了这部电影。如今,我对它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视频围绕绿植种子这一线索展开。夏娃从太空降落到地球上查找绿植种子,试图带回去证明地球仍然是宜居星球。而现实中的我们却相反,通过各种航天飞行器和登陆车,降落到宇宙其他星球试图通过水流痕迹一样证明太空中有别的宜居星球。有趣的是,我们的登陆车造型是「瓦力」而不是「夏娃」。

在 2006 年被交易给迪士尼之后,也许是皮克斯怀念 ,又或许是给乔布斯的临终礼物,从视频的各种细节,我发现它和 Apple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夏娃那圆润极简的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 Apple iMac。视频所展示她身上隐藏的各种高科技,也凸显了苹果的设计合理性和人文主义文化,好像也满足了苹果自己对未来科技的一种期待。瓦力充满电时,会发出苹果 Macintosh 电脑的启动声音;瓦力每晚都会用 iPod 看电影;方向舵机器人 AUTO 的声音出自 Apple 文本语音转换系统。

AUTO

视频还向观众展示了飞船上的各种高科技,满足了那时候我对科技的所有幻想。比如磁悬浮椅子、自动游泳池、机器人生活助手、食物药片等,连方向舵也是机器人。不过,视频也讽刺了未来人们高度依赖科技而变得懒惰、骨头萎缩、身体肥胖、站都站不住,以及生成足以包裹地球的太空垃圾。这一下子激励了当时懒惰的我,养成了每天跑步的习惯。

或许是我观看时年龄较小,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更多是两个朋友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朋友不多,所以更倾向于这样理解视频。即使是瓦力和伊娃用灭火器在太空中飞舞的时候,我也仍然认为那是两个好朋友在互相玩耍。不过,现在我倒是慢慢理解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如果以朋友角度理解这部视频,那也许是不离不弃的友情。如果换一种角度理解,把它看做是至死不渝的爱情也很合理。

伊娃被「强制关机」不省人事时,是瓦力不惧风雨陪伴着她、守护着她。当瓦力身体被机器压瘪之后,是夏娃焦急地翻找、帮瓦力更换芯片和眼睛。这部视频中两位主角的情感不应简单地归类于爱情,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平等的情感。两人之间都有对彼此的付出、理解、关照和拯救,都是这部视频、更是现实社会所需的可贵之处啊。

头脑特工队(2015)

从左至右:乐乐、忧忧、愤愤、厌厌、怕怕;

豆瓣链接

导演多克特发觉自己女儿的个性会随着成长而生成变化,于是 2009 年便开始筹划这部电影。电影将我们日常的快乐、悲伤、愤怒、讨厌、恐惧这五种情绪拟人化,并分别为其取名为乐乐〔Joy〕、忧忧〔Sadness〕、怒怒〔Anger〕、厌厌〔Disgust〕和怕怕〔Fear〕。

《头脑特工队》描述的是女主人公莱利同家人迁居旧金山后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心理变化。视频一开始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介绍了这五个情绪,也阐明了莱利会生成主导情绪的记忆。比如打冰球的时候,是乐乐的黄色;听到西兰花时,是厌厌的绿色……

乐乐一直掌控着主导情绪,想让莱利一直乐观、开心;但事与愿违,搬到新家之后,忧忧经常不由自主地触碰那些快乐的记忆球。乐乐不想让莱利悲伤,所以处处限制忧忧的行动。可与此同时,和忧忧一起被吸入到了长期记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事故」。但人的记忆又怎么会只有一种情绪,经历过冰球比赛失利等事件,乐乐也慢慢意识到忧忧对莱利的帮助。最终,莱利的记忆不再是单一情绪的单一色彩,而是一两种情绪交融的彩色记忆。

记得我跆拳道比赛,即使我尽力而为,蓝带的我也没办法将黑带对手打趴下。虽然得了铜牌,我还是有些失落。赛后老师和同学们都鼓励我,老妈也在旁边安慰我。我像视频中的莱利一样,重拾信心和快乐,再次投入到跆拳道训练当中。

一家三口的主导情绪的设置也十分有趣。莱利是乐乐主导,干什么都已快乐为先;她的情绪们也不像父母一样坐在椅子上,而是站着的,来回走动,极不稳定。父亲的主导情绪是愤愤,母亲的主导情绪则是忧忧。男性偏向外化自己的情绪,更容易愤怒;而女性偏向内化情绪,更容易悲伤。这部视频似乎也交代了,因为主导情绪不同,而导致父母亲的行为方式不同;也暗示了青少年情绪不稳定,也许是因为情绪们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不该出现。

母亲情绪们的 C 位是忧忧父亲情绪们的 C 位是愤愤

不过我觉得,主导情绪是会变化的。比如我初二之前的主导情绪是乐乐,每天放学回家要么看课外书,要么在平板上玩;初二之后到高中毕业的主导情绪是愤愤,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和母亲也有一些争执;现在处在大学的我,主导情绪应该是悲伤或者恐惧。恐惧自己即将步入社会,又为「一无是处」的自己感到悲伤。

坦率地说,这部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几种不同的情绪杂糅在一起,并不能完全分开;我们也无需故作开心,为了迎合别人,而压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的每种情绪都应该得到释放。

寻梦环游记(2017)

豆瓣链接

很难想象这已经是一部五年前的电影,毕竟它的每一个情节仍让我历历在目。视频故事发生在墨西哥,主角是一个鞋匠出身的小男孩米格,从小就想追寻自己的梦,但音乐却是家里禁止的。在米格追寻音乐梦的时候,却因为触摸一把吉他而意外跌入了亡灵土地。在另一个世界,他重逢了故去的太爷爷和祖辈们,也知晓了为什么音乐在家中被封禁的原因。与此同时,一家人也想办法将米格重新送回人间。

去年暑期,姥爷去世了。他、教授了我太多太多东西,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也矫正了我青春期的一些毛病。当他去世的那一天,我是悲喜交加的。我对他终于可以脱离俗世的烦忧感到欢喜,也对自己在家庭当中即将变得孤独这一事实感到悲痛。直到今天,他的去世,我仍难以释怀;甚至在他去世三个月之后,我有时仍会对着空气说:你倒是潇洒了,却留我一人无处安放。

老家的习俗好像对死亡是避讳的,人们经常换各种说法去表达死亡的意思。我从小对死亡也仅仅只有「驾鹤西去」,或者是《功夫熊猫 3》当中乌龟仙人去世后仙境之类的陌生感。记得在出殡前几日,家里忙着收拾老人生前穿过的各种服饰、鞋帽等等,好像试图销毁他曾经存留于世间的证据。我尊重这些流传下来传统的殡葬仪式的同时,也试图想留下一些证据,因为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

真正的逝去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可最终,我也仅仅拿回了一条短裤和一件老旧的褐色皮质钱包。我担心自己会忘记他,担心姥爷的身形在那个世界消散。可好在是我担心过度了,一提起他,所有的音容相貌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部电影带给我无数慰藉,也让我能够想象姥爷在那边的世界拥有怎样的生活,也开始期盼每一个清明节,总觉得那天,他会回来看看我。

心灵奇旅(2020)

豆瓣链接

《心灵奇旅》这部电影上映于疫情初期,讲述的是每天重复工作的中学音乐教师乔伊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登台演奏的机会——为喜爱的爵士乐队弹钢琴。一次意外令乔伊的肉体接近死亡,但灵魂误入了「生之来处」,即所有灵魂去往地球之前而存在的独特空间。在这里,每个灵魂只有寻到属于自己的「火花」,才能投身于地球。也是在这里,决心重返地球的乔伊遇见了一个孤僻、早熟且厌世的灵魂 22。后者因为她讨厌当人类,迟迟未能找到「火花」,所以长时间游荡停留于此。一次阴差阳错的经历,乔伊和 22 的命运互相牵连。两人重返地球后,共同体验了不同且奇妙的生命旅程,并重新定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疫情爆发、效率激增和「内卷」并存的年代,大多数年轻人也许是迷茫、惆怅的,也只能顺从周遭的环境,甚至放弃了自己内心坚持的东西。那个时候,大一的我也是迷茫的。家里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令我的未来变得不再具有确定性。我们很难不抗拒这种不确定性,因为它带来的是焦虑,对我们的不自信和生活的不安全感而感到焦虑。

我们越来越难以阐明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干什么。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飞速的变化,可我们拥有的智识和所谓的社会技能难以贴合这种进程。很多人说,与其思考,不如跟着做;可问题是,跟着做了之后,我们还会思考吗?

坦率地说,我们也许毕业之后就和主角乔伊一样枯燥地重复每一天,也许为了追求效率而追求利他性的输出,从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所渴求的那一部分自我。我们的内心也许和 22 一样,都缺那么一个令我们真正感兴趣并真正引领我们去主动行动的事物。视频告诉我们它没必要是宏大的梦想或者目标,而只是再次关注生活中未曾留意过的「小确幸」,感受未曾感受过的清风拂面、惬意盎然。

这一点和存在主义所传达的其中一点非常相像:过去、现在、未来当中的自己是没有区别的,即活在当下。当享受并感受当下自我所能顾及到的一切,我并没有生成任何焦虑。我仍然记得,在那个我发现自我内心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也就是将 Learning 作为我的研究生科目之后的午后,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所谓俗世的解脱。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去年我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无法不受他人或者其他外部因素对我们的影响,可唯一能也只有享受当下,这才能够让我们稍微远离焦虑。在这个外部环境因素激增的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存在主义引领我们的生活,毕竟它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

这部视频给予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个享受生活、感受自己的平凡人也挺好的,没有宏大的目标或者理想也没关系,因为享受仍然是你赋予自己和生活的一种意义。

青春变形记(2022)

豆瓣链接

距上一部青春视频《头脑特工队》已经过去了 7 年光景,我从初中的大小伙子变成了能独当一面,即将大学毕业的青壮年。皮克斯对于青春期情绪的关注点从向内的喜、怒、哀、乐,转变成了向外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美国的亚裔女孩美美,突然一天,美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变成了一只小熊猫,而这正是她家族里隐藏的秘密。在这部视频中,皮克斯将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具象化成了小熊猫!当它用梳子 rua 自己的时候,老夫忍不住嘴角上扬,这也太萌了!

我很赞同《没理想编辑部》在最新一期播客中所提到的一点,这部视频没上院线实在太可惜了。迪士尼显然不重视这部视频,在各种购物平台上,周边不仅类型少,质量也很不好。这对我这个拥有十个毛绒玩具的猛男来说,实在难受。

这部电影的表层意义其实就是:孩子要学会处理好自己青春期的情绪,而家长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母亲一开始因为不放心美美,所以想方设法监视自己的孩子,后来才知道原来美美会变成小熊猫不是因为生理问题,而是情绪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固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很多「问题」也许并不是他们自己主观意识上想要做出的行为,而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掌握不好尺度,或者对做出违背自己道德的自我生成愧疚和困惑。所以,家长需要介入进行引导、解释和帮助自己孩子去了解这样的情绪行为。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种情绪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比如,美美的妈妈通过卷轴告诉她,这种情绪行为是我们每个人自古以来都有的,而且在古代这是一种好的行为,可以保护自己;但在当今世界,这种情绪行为不是很好,但有方法可以克制。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自己当时是否也有这样困惑的经历。比如,在仪式进行的世界中,美美看到因为情绪问题哭泣的母亲,拉着母亲的手走过了她的青春期、成年……最后来到镜子面前。母亲和其他亲戚选择封印这种情绪,但是美美选择和情绪共处。不过,视频留给我的思考题是:美美长大之后是否仍然保持现状,还是会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将它压抑或者「封印」起来?

这部电影比较真实的一点是,它展现了母性是刚柔并济的。作为孩子的我们来说,大多数看到的是柔的部分比较多一点。电影当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过渡关心,但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母亲关心孩子的一面。现实生活中,我妈担心我在国外的疫情状况和我的身体健康情况,有没有吃饱饭之类的。

除此之外,电影也谈到了母性当中刚强——小熊猫的部分。比如,美美母亲直接开车奔到超市训斥那名男性,或者在派对上训斥美美的朋友们等等。虽然这两点看似比较过度,但因为母亲以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危险」,所以要介入保护自己的孩子,尽管会令他人觉得是过度保护。然而在父亲和美美的谈话中得知,母亲为了他召唤小熊猫反抗丈母娘,包括后来母亲因为孩子顶嘴而巨大化〔那一天,人们终于回想起被巨人支配的恐惧〕,也都显示出母亲内在刚强的部分。

从我的个人角度,这两点还挺真实的。母亲曾经对我讲,她也为了她的爱情和姥爷姥姥吵架过;我也记得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还顶嘴之后,她发怒的场景。

小熊猫的部分其实也不单单是愤怒,其中也饱含着天真或者少女心的部分。

记得在老家,我和母亲遛弯的时候经过一个社区的小广场。小广场上很多老年人互相结伴跳着恰恰舞和交谊舞,母亲指着各种舞蹈眉飞色舞地跟我介绍,这是什么舞种,那时什么舞种,节奏是几拍的;当年跳舞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趣事儿。具体发生了什么,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母亲那泛着泪光的眼神。

晚风习习,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有能力守护这光芒。我这才发现,原来我的母亲有这样柔软的一幕。高中毕业之后,我其实很难再见到母亲的「小熊猫」了,也逐渐淡忘了之前对我发火的那些陈年旧事。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脑海中全然是母亲那些柔软的一面,以及两鬓渐白。

我觉得电影中的封印物品可以象征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多的是一种叫「责任」的文化产物。我们作为孩子,其实背负的责任远比不上母亲。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逐渐规范我们的情绪行为,所以我们逐渐「三思而后行」。也许,在我的想象中,那面镜子也许是「责任之镜」。当然,你也许会赋予其别的意义。

结语

乔布斯在 2003 年说:「皮克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我们将这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并让他们并肩工作」。皮克斯和吉卜力一样,除了让我们享受显性的欢乐之外,也在某种程度上让不同年龄段的我们再次经历某种时刻,领悟一些之前没有体会到的亲密关系当中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皮克斯动画不仅满足了我的幻想——比如将玩具拟人化;将无法触及的概念——比如死亡、情绪、行为具象化、视觉化,令我们能够更加轻易的理解和了解它们,同时也赋予了更多浅入深出的意义。

这些对儿童和青少年较为隐晦且深刻的概念是最适合通过动画阐述的,它提供了一种半真实、半虚假的距离感,也是最能体现戏剧夸张手法的一种创作形式。这种手法常出现在国内动画中,比如《虹猫蓝兔七侠传》和《神厨小福贵》等,希望未来有更多类似的国产动画,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贴近生活的真实〔比如《汉化日记》〕。

皮克斯动画适合所有年龄段观看,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将以前的电影再刷几遍。还有很多优秀电影比如《怪兽电力公司》和《玩具总动员》系列。这两个系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是看完后者,我一直幻想我的毛绒玩具是不是等我离开家之后,会活起来。


Like it?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0
DUN

Choose A Format
Story
Formatted Text with Embeds and Visuals
List
The Classic Internet Listicles
Countdown
The Classic Internet Countdowns
Open List
Submit your own item and vote up for the best submission
Ranked List
Upvote or downvote to decide the best list item
Video
Youtube and Vimeo Emb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