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我还在昆明的时候,有人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用终生:
「如果你在井底想要爬出来,别人伸手来拉你的时候,你不说找几块砖头垫脚,起码也应该先踮起脚尖,尽全力伸出手去,方便别人够到你。」
当然,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要比现在严酷得多,条件艰苦得多,选择也少得可怜,所以这些比喻不是掉在井里要伸手,就是被熊追力争倒数第二名,都暗黑得很。
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子存在一种共识,那就是现在大家可以享受的父母照顾和关心是一种特权—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只会在童年的这一小段,一旦到了少年时代,那双手就会反转过来抽自己。没有几个人会认为那双手会一直托举自己,支持自己,因为那些双手都很忙。
到得头来,我们总要仰赖他人的援手。也许一点点善意和包容,一丁点机会,整个命运的轨迹就会改变。为此,比喻里教育我们说,为了在无数双高高举起的手里被选中,为了让别人觉得帮自己一下更值得,你就得用尽全力站得更高一点,把手伸得更长一些,先去充分表达你的个人意愿和个人努力。
会有这样的回忆和感慨,是因为看到一位老读者的倾诉。说自己的外甥辈要出国留学,雅思考 5 分,再次补习要再交 10 万块补习费。就算是补起来了,学习成绩国内连专科都上不了,出国也只能选择英国。而且,家里只有头两年的留学学费,这位读者为了支持外甥,想要抵押掉自己的小房子赞助学费。而与此同时,那位小朋友正在每天忙于刷视频,无心学英文。
我当场就把我功德池的所有水龙头全部开到最大,回答说:既然结局都是失业,为什么要留学一趟把全家变成赤贫再失业?就不能大家还有点储蓄的同时原地失业吗?既然结局都是啃老,那么起码有点老本可以啃不好吗?去英国读个过水大学究竟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功德池虽然瞬间见底,但是我并不后悔。小朋友在井底,井口一堆大人伸手全力去够,但是小朋友别说伸手回应,连站都没有站起来,安安静静蹲在井底低头玩泥巴—那为什么要伸手去拉呢?不伸手的人意味着并不需要帮助,这是个常识,非要伸手去帮助他们,只会让他们非常不快,非常烦躁,觉得这些都是所谓的帮助,真实的作用是麻烦自己。
我受到的教育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别人伸手帮助自己的时候,要记得先观察一下那只手。得到帮助固然值得欣喜,但是别忘记看看那只手是不是瘦弱,手掌上是不是有泥,是不是有汗,是不是有血。要记得一切帮助不是天经地义,要记得对方为了帮助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
免得自己一旦得到了帮助,就把现状当做常态接受下来,擅自宣布对方是「举手之劳」,忘记了那只手上的血汗,忘记了感恩之心,忘记了要珍惜和把握机会,忘记了世界上还有难以计数的人并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依然站在井底。
我不认为我小时候因为匮乏,因为机会稀少,因为竞争残酷,那些暗黑的教育就一定是好的,就是对的。世界不至于是一口深井,人生也不应该以避开暴熊追击为要务。不过,除去这些暗黑世界观的设定,这些教育本身依然有它们自己的道理,放在今天也依然成立:
—如果不需要别人的善意和包容,明确告诉别人不需要,别浪费别人伸手的精力;
—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包容,自己起码应该做出努力争取的态势,表现出不愿意错过的态度;
—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善意和包容,别忘记这背后有代价,别忘了这援手并非自己的专属,并不是别人没有别的伸手对象。
—无论是抓住还是推开一只手,代价都要自己背,无论自己懂不懂,代价都会自动发生,都需要背负。
在一个富足的,丰沛的,充满一切世界里,这些道理也同样成立。因为只要有井,就分井里井外。只要伸手,那么手就不止一只。同样的,只要有井,有高高举起的无数双手,那么就存在选择。我所接受过严酷教育坚持认为,如果别人并不需要,那么就一定不要主动给予,免得缘分早尽。
通过井底和熊山的教育,我也相信另外一个道理:
一个人总是得到和他所作所为相抵当的命运,一个人的德行总是会匹配他的下场,他人并没有办法左右,也不应该相信自己可以左右。
继续沉溺还是突然觉悟,那都是个人的事情,就算是世尊自己,也没有办法让一个人直接开悟,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凡人。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用自己的一双手种自己的福田,都是端起碗吃自己福田里种出来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