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见证公信力的崩塌

1 min


一个修打印机的人发了条朋友圈,让一款叫做蒙脱石散的药物脱销了。在此之前,一个自称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病毒学博士的便利店员工,说自己五天内连续两次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毒株,把许多人吓得够呛。

我们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不是,增进科学素养,不要听信谣言?不,许多人知道真相之后,也并不后悔抢药。而且他们的逻辑是难以驳倒的。

他们说,一款药也没多少钱,即便买错了,也就浪费几十块钱而已,可是万一买对了呢?之前专家还说不用抢退烧药呢,结果呢?

这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生存逻辑,不抢白不抢,谁的话都靠不住,把东西弄到手最安心。

经过这几年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国情,一整代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前几代人的「抢抢抢」生活方式。从前,年轻人以科学理性自诩,认为抢购、囤货是过时老土非理性的习惯。而今他们收起了当初的傲慢,越来越自动自发地加入「抢抢抢」大军。

「抢抢抢」是可以自我循环、自我论证的,只要抢的人足够多,那么任何一个荒唐的东西都是值得抢购的。

参与抢购的人越多,参与抢购的理由越充分。比如说,假如有人造谣说,大米出问题了,所有人都开始抢购大米,那么即便不相信这个谣言的人也不得不加入抢购的队伍,如果你不抢,你可能真的买不着大米。因为市面上的大米供货量,并不会随着人们的恐慌,而迅速膨胀,一段时间内的短缺是必然的。

对每个个体来说,当谣言风传的时候,抢了再说都不能说是非理性的。当然,如果抢的是药,不要乱吃,乱吃的话,付出的成本就不仅仅是买药的钱了。

但是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所有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什么都不相信又什么都相信,今天抢这个明天抢那个,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的局面。财富的损失是一个方面,抢购风潮还会让真正需要的人买不到东西。

亿万个个体「不得不抢」的强大理由,加起来就是巨大的集体非理性。

再大的生产能力,都无法解决全民「抢抢抢」造成的结构性匮乏。只要人群足够恐慌,撒哈拉沙漠都是可以缺沙子的。

抢,只是表象,根源是一个社会的信任问题、公正问题。

在流言的裹挟之下,人们本能地渴望把所有可能紧缺的物资弄到自己手上,这是思维上赤裸裸的原子主义。究其实质,人们对社会上现存分配机制的公正性是极端怀疑的。人们从心底里认为,假如不把东西弄到手上,那么到了关键时刻,自己和家人一定会被忽略,被无视,被牺牲。

所有人不相信所有人。不相信媒体,不相信专家,不相信医院,不相信市场。人们只相信现货,就像毒瘾发作的瘾君子。人们的感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再多的物资都填不满。

告诉人们去相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要相信媒体,可媒体值得相信吗?你要相信专家,可专家值得相信吗?你要相信医院,相信市场,医院和市场值得相信吗?

这些中间机构、专业机构的公信力,早就垮塌了。每个机构、每个人为了所谓的大局,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时候,就是在抛弃人们的信任。在大局面前,名誉值什么呀,可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不再相信任何抓不到手的东西。

治疗恐慌的解药不是更多的物资,而是重建信任。在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人们遇到疾病,不会第一时间去抢药。因为人们会相信医院,相信医生,相信即便出现短缺,也会按照公正合理的规则来分配。

假如在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做个人精才能生存,从早到晚不是在抢药就是在抢食物、抢卫生纸,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出了大问题。没有制度和规则的约束,人们只能凡事都亲自动手。

如果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会为了获取最起码的安全感拼尽全力,哪还有功夫去培育美好,创造繁荣?

每天看着朋友圈、群涌动着无数专业高深的问题,我都感觉深深的无力。每次发言的冲动,都会被预想中的回复击退——「如果这个截图不可信,你告诉我什么是可信的?」

归根结底,我们是靠对彼此的想象结成一个共同体的,每次与现实碰触,想象都会调整一次。所以大体来说,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信任或者怀疑其他成员。所以,一代年轻人加入「抢抢抢」大军,就个体而言属于无奈,就群体而言,却是一场社会信任的大败局。


Like it?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0
Anonymous

Choose A Format
Story
Formatted Text with Embeds and Visuals
List
The Classic Internet Listicles
Countdown
The Classic Internet Countdowns
Open List
Submit your own item and vote up for the best submission
Ranked List
Upvote or downvote to decide the best list item
Video
Youtube and Vimeo Emb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