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应用亲属来道德绑架

1 min


一位叫做「无边落木」的读者留言说:「你有父母吗?万一他们死了你有什么感想?」

我回复了他,但是系统不予显示。很明显,「无边落木」应该对这个问题感觉很得意,昨天半夜又连续跟了几贴,追问我为什么不回答。自从防疫走向开放以来,类似的问题就不少。以前比较礼貌一些,问的是「那我们家老人怎么办」?现在这样的问题更进一步,变得相当咄咄逼人。

当然,「无边落木」们有得意的本钱,因为他们构造了一个两难问题。任何人只要试图回答这种问题,要么会落入不孝冷血的一边,要么会落入双重标准的一边。不过我上网二十多年,类似的问题见得多了,并不觉得有多么困难。

正式回答如下:
父母身后自己如何感想从来不是我会考虑的重点,我更愿意考虑他们有生之年过得如何。死亡是所有人的终点,终点之后一切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抵达终点之前会有怎样的人生,会有怎样的生活。

用死亡来问我的人,之所以会如此发问,原因是他们不曾拥有生活,于是活着就变成了人生最高目的,死亡也就变成了最大的惩罚。

但一个人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种叫做生活的东西。这里面包括和家人的欢聚,和朋友的长谈,以及在酒吧的小酌,在公园的泛舟,在会的沉醉,在商场的漫步,在风景胜地的驻足—所有这一切都会带来形形色色的风险,但人不应该也从未因此而裹足不前,因为人来地球这一趟本身就是冒险。

不曾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才会如同野兽一样把活着当作首要和唯一的目的。为了活着什么都可以去做,也什么都可以接受,一切仅仅是为了活着—因为除了活着实在没有别的东西值得追求,值得珍惜。然而生活又是如此可亲,如此可爱,所以也有人会为了它而去奋斗,去直面挑战,去承担风险,去背负责任。这根本就是两类人,两种想法,两种人生。

找一间最高标准的生化实验室住进去,连续住十年,可以避开一切病毒细菌侵扰,等到新冠尘埃落定再出来。那你愿意不愿意选择这样的人生十年?我不愿意,我家人也不愿意。但应该有人愿意,那去按照实验室标准改造装修自己家就好了,别去麻烦别人。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和人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把自己家大门封起来,只要能防御那 0.5% 的风险可能都是值得的,就是至高成就。也有的人认为这样的生活不值得去过,因为其中没有任何乐趣,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对此找不出任何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当人们询问关于死的态度时,其实是在询问对生的看法。生,可以是生存,也可以是生活。相信前者的人无需去问后者,因为后者对生的理解完全超出自己的理解范围,就像是前者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堂食那么重要,旅行那么重要,聚会那么重要一样,又何必发问呢?人怎么可以问一种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么,别人如何面对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人际纠纷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还是有人一定要问,而且自以为得计,可以让人陷入两难。那么,类似「无边落木」这样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发问,理由又是什么呢?因为开放会造成生命的损失,所以他们反对开放,谁支持开放就是在谋取老人家的性命—应该是在这个逻辑吧?那么,我也有一个问题—

不知道「无边落木」们对下面这句话熟不熟悉,认不认同:「抗战之目的,在求国家之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创钜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这是汪精卫在著名的《艳电》里的原话,汪先生的逻辑是这样的:中国抵抗日本入侵,造成连年战争,中国军民死伤巨大,因此不应该继续抵抗,而是要和日本缔结和平协议。

「无边落木」们动辄问候他人父母,以生命的名义,那想必是支持汪精卫的了?因为谁支持抗战,谁就是在让中国人民继续牺牲,这是同一套逻辑—你看,挖坑是个多么简单的活计?你要拿我亲属当人质,我也同样可以拿你自己当人质。

在我亲身经历过奥密克戎感染之后,不禁想起《入菩萨行论》里的两句话: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只要是事情还可以做,还可以改变,那么为什么不心生欢喜呢?如果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于事无补,那么忧愁烦恼又有什么帮助呢?这也正是我现在的想法。


Like it?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0
DUN

Choose A Format
Story
Formatted Text with Embeds and Visuals
List
The Classic Internet Listicles
Countdown
The Classic Internet Countdowns
Open List
Submit your own item and vote up for the best submission
Ranked List
Upvote or downvote to decide the best list item
Video
Youtube and Vimeo Embeds